五感創作認識地球 北市典藏植物園推環教藝術展
https://www.travel.taipei/zh-tw/news/details/17192
422世界地球日,台北『藝』起關心台灣自然環境!臺北典藏植物園所舉行「環境教育之旅~看見‧自然的旋律」系列環教藝術展開幕活動,獲得民眾熱烈迴響。
「環境教育之旅~看見‧自然的旋律」系列環教藝術展開幕活動是透過藝術家,以視覺藝術的語彙傳遞環境教育的訊息。活動中由兩位共同策展人介紹首波「生命靈樹展」參展藝術家作品,以及闡述其創作理念,並請代言人郭彥甫分享他的環境美學概念。中場有弦樂演奏,融合中式琵琶與西式大、小提琴,配搭完美絕妙,最後民眾在茶會的輕鬆愉悅氛圍中,細細品味展出作品,猶如參與一場視覺、聽覺與味覺的饗宴。
工務局公園處黃立遠處長表示,臺北典藏植物園為花博時期建立的成果,園內的最大特色就是在大都會區蘊藏了台灣不同溫層的特色植物群,並在去年開始辦理相關的環境教育,非常歡迎民眾攜家帶眷來參加相關的活動,本次所舉行的展覽為環境教育與生活藝術的結合,促使環境教育理念邁向下一個里程碑。
策展人台灣在生活藝術文化發展協會王藁賢理事長表示,人類一直自認為是「萬物之靈」,能思考、有感情,懂得喜怒哀樂,還能發明創造。其他的生靈,特別是植物,向來被認為是沒有感官智慧的低等生物。但事實真是如此?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科學家巴克斯特在一次偶然的實驗中以測謊儀發現植物是有感情的,更有許多的植物學家發現植物亦具有高層次的智能展現及感知能力,只是表達的方式與人類不同。因此,規劃這檔展覽企圖透過藝術家的創作作品,以不同形式的「表達」方式理解環境。
參展者以不同形式詮釋對植物的觀察,攝影創作者林立鶴先生以創作者的視點帶領民眾「觀看」植物的蛻變,透過植物的生長歷程傳達情感;藝術家陳美嘉以樹木及3C產品為素材,做為環境對比的意象,呈現時間與空間的環境變遷,為人類的心理環境開啟有別於物質環境的視野;藝術家黃文琳的「生命樹」,則是透過作品的觀看與閱讀,讓大家理解人體與環境的磁場是一種互通的能量流動。
另一位策展人高雄市新浜藝術學會楊堯珺老師表示,藝術的核心是感性,不太容易被框架與理性所限制住,尤其是在環境科學與藝術領域中做磨合需不斷的努力與嘗試,將人如何放下身段本位與大自然共生的議題,呈現在此次的藝術創作中。
蜿蜒在展場中的〈魔法森林.如花綻放〉及詩意地綻開的〈樹皮花〉是定居在部落的女性創作者陳淑燕的作品,她堅持使用原生材質進行創作,透過原材質的質性呈現古老工藝的手作錘鍊,從採集到作品的完成,均展現出一種面對自然的謙卑姿態;〈臺灣原生風景〉影像中,攝影者劉明清提出以無關乎人文向度的凝視,透過非人的鏡頭,呈現出一個尚未被人打量、計算的零度風景。
「環境教育之旅~看見‧自然的旋律」系列環教藝術展展期至6/30,採免費入場方式,歡迎民眾參與。相關訊息見台北典藏植物園粉絲團及台北典藏植物園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