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3_04
西盛393到許厝藝術行動計劃緣由:「小西園掌中劇團」的創團人許天扶先生的許家祖厝;因故遭強制拆除,然許家大宅為百年建築,也將被市政府列為古蹟保護,豈料因種種不合公義之細故而導致此結果,台灣在生活藝術文化發展協會發起藝術家搶救文化資產暨藝術家進駐行動,希望藉此凝聚許家人及社會大眾之力量,將此一活教材化為實際的教育意義,期能藉由藝術活動的進駐讓此廢墟有再生的契機~具體行動:1.現場搶救文物
2.藝術家駐點創作
3.音樂家演出
4.表演藝術演出
5.紀錄片拍攝
6.大型重機嘉年華
7.點燈儀式時間:2014年5月1日~5月30日
地點:新北市新莊區新樹路699巷29-1號(許厝)活動發起:
台灣在生活藝術文化發展協會活動聯絡人:
DOMO工作人員:
王藁賢、陳依秀、TOMPAO、DOMO、廖佩羚、潘慧楨、許雅程、林育正
許家代表:
許有福、許亞萍、許承舜、許中隆、許正文、許正吉、許玉枝、許鄭素娌、許英俊、謝秀捷、許中原、許中華、許有柱、許承都、許著海、許炳南、許立德、許立言、許玉雲、許林鴛鴦、許秀子、許周來好、許壽仁、許著原、許子桐、許玉潔、許立功、許玉嬋、許華玲
藝術家:
王藁賢、林育正、陳美嘉、張淨然、黃文琳、張作驥、陳慧郁、歐陽利彥、魏德運、廖佩羚、陳澤松、曾資婷、潘慧楨、林慧姮、梅心怡、黄耀廷
音樂家:
陳依秀、蔣惠婷、黃意婷、蔡佩如、熊家宜、鄭婉妤地方文史工作者:
鄭至翔贊助單位:
Ahora西班牙廚房、TMA中華民國大型重型機車車友協會、台灣在生活藝術文化發展協會、財團法人創藝文化基金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原行工作室、張作驥電影工作室、阿賢老師藝術工作室

10152638_495316603929188_2653842254812936788_n 10303771_495316620595853_7599453555846444786_n

文 王藁賢

「西盛393事件」:源起於台灣知名掌中劇團「小西園」創團名師許天扶的出生地「許厝」因故遭到拆除而起。小西園掌中劇團創立於1913年,為台灣少數口白古樸典雅,表演型態精緻細膩之藝文團隊。現任團長許王先生為許天扶先生次子,四歲學藝;集編、導、演於一身,藝文界更封以「戲狀元」美名。此事件的發生堪稱藝文界及國家文化資產的損失。遺憾的是此事件並未受到社會各界所大量關注,因此台灣在生活藝術文化發展協會發起藝術家「到許厝」之藝術家進駐行動。

由於許厝腹地占地一千七百餘坪;且大多已遭拆除,站在許氏宗祠二樓望去猶如城市廢墟,但弔詭的是這古厝的一磚一瓦均是歷經一世紀以上之遺作,再看看由工業廠房所包圍的許厝;彷如都市拓墣(topia);原本的碎形幾何 (fractal)住宅,一轉眼成為文化記憶;許家長者遙指著遺址口述著許家大厝的興衰,這景象更見證了鄉城進程的更佚。

這生活樣式可以保存在許家人的記憶裡,也可以存在瓦礫堆中的文化脈絡,更能從藝術家進駐許厝行動中得到重新詮釋;從解構到再建構的過程中,藝術家連結著許家人的情感,從他者的角度關注著西盛393的現象,在這片廢墟中有著藝術家的烏托邦(U’topia),也是可能再生許厝價值的精神昇華,從許厝、廢墟、記憶、時間與空間的聯結、藝術家進入許厝行動;藝術家不只進入一個場域,而是一個時間長軸下的片段。

在現代人忙碌的生活裡,人們很少意識到個人的活動模式和時間軌跡間仍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連結,更忽略了個人與整體環境間的互動關係。都市更新的發展向來呈現出相當的矛盾性格,一方面期盼社區高度發展,另一方面卻又渴望以文化來保存傳統,但大部分的都市發展情況都在群樓包圍(block attack) 下,將傳統聚落摧毀。全球化的浪潮,各都市中亦出現了文化同質性的發展趨勢,文化表象相互交雜之後,在地的特色不僅難以保存,殘存留者也僅能以博物館式的聚落存在(如:剝皮寮、四四南村……)。

Wright Mills曾試圖喚醒世人將個人的個別問題,連結到整體社會、結構變遷的思想和想像的能力之中。唯有定位在自己的生活脈絡之中,才得以瞭解自己的生活經驗,並衡量自身生活的環境與命運。此次藝術家「到許厝」行動;許厝也許不可能以博物館式的方式存在,但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語彙是可能維繫許厝存有的最佳方法之一。